一个互联网公司有交互设计师,产品经理想开发一个APP,他列出了一系列的功能,把需求文档交给交互设计师,他开始自己的工作:
分清主要目标,次要目标。模拟用户为了实现每个主要目标所进行的与软件的交互行为。此阶段要加入不同的用户群,包括
年龄,职业,性别,一定的个人特点或社会关系。也要加入不同的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模拟完成每个目标所需的
行为后,提取出主要目标的一条线索走向,在此基础上,将其它目标所产生的行为附加上去。
然后,在此线路图上,每一步操作所需的软件功能和交互特征已经成型,于是可以开始勾画每一步的界面草图,然后是高保
真图。如果需要的话,也许会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界面原型用于演示,也许会调查用户,研究数据或行为。但基本上界面设计
部分在草图和高保真两部分完成后就完成了,其它只是非必须的辅助工作。
在用户情境模拟之后,为了更好地创建交互界面,也许会根据用户的每部行为分析用户心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创建合适的
交互方式。这一不算是一种优化,是实际开始前设计方向的选择,也是设计开始前最后一次过渡。
由此可见设计工作包含了这样一个过程:
需求分析 – 情境模拟 – 心理模型 – 草图设计 – 界面设计
产出物 用户目标 行为线索 交互模型 界面概念 实际界面
文档 (白板)图 白板,草稿图
草图设计和界面设计之前,都不算界面设计工作,而是为设计而做的准备工作。理论上并非必须由设计师来做,需求提出者
可以做,产品负责人可以做,市场销售人员可以做,客户支持人员可以做,用户研究人员也可以做。
但除了用户研究人员以外,其它几类人都不认为有做此类工作的必要,他们认为功能需求已经详细地说明了设计师应该走的
方向。实际中也的确可以不经用户研究就可以开始设计,只是并没有提前做些功课更加可靠。因此这个过程更像一个由于在
目前职业环境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设计师私底下为了个人工作更好展开而进行的一小部分探索,实际上,它应该成
为职场中光明正大,不可或缺的流程一部分。
设计师分两种,一种包含了前3步,相当于“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另一种包含后两步,即界面/UI设计师。前一
种更关注用户,后一种更关注界面,两种结合起来,就是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简称“交互设计师”。
所以设计师有两种价值,一种在于研究用户,决定产品人机交互方向,另一种研究界面,创造优美舒适的人机交互界面。
如果能通过情境模拟,心理模型建立,加上调查研究得来的用户特定行为数据,从而建立完善的,可靠的,令人信服的用户
行为图,最终再将这些图谱转化为恰到好处的交互界面模型,那就很可能使设计具有价值。
因此,对人机交互设计价值的怀疑主要体现在对设计合理性的怀疑上,也就是说,人机交互设计的价值在于可“预测”用户
的行为,并引导用户进行有意义的操作甚至优美愉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