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迷思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互联网职业社会里有许多被一直吐槽的梗,其中一个便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甚至还诞生以此命名的网站和书,概念的关注度可见一斑,但似乎争议也同样引人注目。一部分草根左派的人认为产品经理不是什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岗位,门槛低无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做,另外一部分学院右派的人认为产品经理象征着互联网行业的引航人,是全副武装的正规军,需要复杂的知识体系,具有严格标准的专业技能,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这两拨人争执不休,而仔细看下,其实发现大部分激烈的维护自己观点的人都有着身份利益相关,第一种观点的人大多不是产品设计岗位,最多是产品的初级岗位,第二种观点的人多是产品设计岗位从业者,且多数为有经验的”专家“, 看起来争论的重点不是产品经理是否具有高门槛的核心竞争力,而是自己是否有可能从自己所处的身份中获益。从中我们能发现纰漏,并可能会理解我接下来的观点,我认为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很普通的应用到各行各业甚至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只是人们运用的熟练程度不同,导致生产效率和结果数量质量有高低,也就有了做的不好的产品经理,做的一般的产品经理,做的不错的产品经理,做的很好的产品经理。因此我认为除了不具备互联网基础知识的人和不能有效学习的人之外,都能做产品经理,但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做好。

简单-复杂-简单

这几年的产品设计经历给我最大的收获在于产品设计的系统性思维建立和系统设计能力的提升。产品分很多种不同的维度,一个功能就称得上一个产品,但这里不拿单一的功能设计作分析,而是探讨一下如何设计一个相对复杂的多功能聚合后的产品系统,然后自然会觉得单一的功能也不成问题。
产品设计师所做的事可以抽象为:先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从简单到复杂就是问题拆分的过程,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分层和分类。
从复杂再到简单则是方案的整合过程,是通过对分层和分类的方案进行提取和包装,表现出来的这个抽象解决方案则作为”产品“提供给用户。
分层,分类,提取,包装,这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思维方式,普通到你随时都可能会用得上,比如讲一个故事,制作一部电影,装饰一个房间,炒一盘菜。但似乎又是有些麻烦的思维方式,因为你不得不克制谨慎的追求结果,你不可能像电工那样把断掉的线头接上就完事,也不可能像孩子一样吃完饭丢在餐桌上就跑去玩耍,你不得不在实现结果之前先停下来思考一番,然后再包装一番,呈现出一种让人舒适甚至愉悦的效果.

分层和分类

重点关注一下分层和分类,在互联网产品系统设计中,分层指的是所有信息的结构等级,比如在消息沟通系统中,最底层的是消息路由系统,负责基本的消息分发,在其上有即时通讯的收发,再分配等机制和推送的短信邮件等,不同的系统还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层级,但不是层数越多就越好,因为层数多导致系统的复杂性升高,可能耦合性比较高,也可能有冗余,导致系统臃肿后稳定性会降低,维护成本增高,扩展能力降低,关于如何分层在产品和技术上有不同的维度,产品层面要避免技术分层的混入,从而保持准确的独立性。此外有一个原则是,一个好的分层必然是每一层都有独立的实体存在,而不是仅仅一个虚拟的包含关系逻辑表示。
分类指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问题或方案,有时不同的问题属于同一个分类,但它们对应的方案却不一定合适于同一分类。比如消息沟通系统中的回复功能,有对即时信息的人工普通回复需求,也有对快捷回复或自动回复的需求,两者都属于回复需求分类的问题,但方案上,前者只需要做用户最习惯的回复文本输入框即可,基于最基本的消息发送;但后者的方案则是基于一套经过用户更多设置的系统功能,还有帐户层面的数据存储,还有甚至隐藏起来的入口,这则是另一个分类(如自定义设置)中的方案。
一般来说,分层决定了产品的系统架构,但分类决定了产品的表现架构。有了以上第一步的复杂架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复杂变为简单,对方案进行提取和包装。

提取和包装

之所以要做简化,不光因为简单的系统比复杂的系统更强壮更有生命力,还因为基本上不做简化用户根本无法使用,这也对应遵循产品设计中的一个原则:按用户心理模型去设计,而不是实现模型。提取一般指把分层和分类的结果中最上层的一部分抽出来,并通常会依然保留原有的分类,这一部分是跟用户直接相关的解决方案,比如消息沟通系统中设置类别里的接入语,自动回复,提示音等等功能,提取出来后依然保留在设置分类中,再加以包装,如在UI框架上给出导航栏固定入口,命名为“设置”,这就是分类提取后的表现型。有时候因为同一个问题的方案可能有多个,或者有些问题的方案不需要表现出来给用户,则在提取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会被剔除掉,所以从分层分类到提取这一递进的简化过程中,不但形式越来越简单,信息量本身也会越来越少。最后一步的包装通常有很大作用,尤其在一些用户量大或简单的产品中更能体现,如何包装使产品变得易用,甚至令人愉悦,已经成为现在充分竞争的互联网行业脱颖而出的核心之一。

低估的简化,高估的自己

这些方法论看起来似乎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可是对大多数人其实要做好都没那么容易,即使是业内的很多牛人,也顶多能做好前两步,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进行分析和架构,分层和分类,但对后面如何很好的进行整合和简化就做不好了,在大型产品复杂业务里尤其明显,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一样,所以我虽然知道,但觉得依然有必要提出来,让自己在遇到此类困难进行不下去,或者对该如何做好一个产品有疑惑,或在复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能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收一下。

其它和创新

以上是我认为产品设计师或产品设计师的需要的核心能力,但其实真正的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很多其它技能和方法论来帮助自己变得更专业,比如在我所在的公司中,大家一致创造和坚持的几个产品设计原则我认为非常实用:说人话,低门槛,可配置,高内聚低耦合,最小可用。这些原则有些其实跟上面所说的有所重叠,但更明确,更可执行,虽然业内大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产品设计几大原则几大方法论,但也许实质上都一样,即使不同,对自己合适就可以用,再看下别的扩充下自己会更好,目前为止,我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用本文所说的方法解决。但不得不承认,简化之路还很远,许多问题我们还可以解决的更好。
另外,业内对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师的定位有些是有些许差别的,产品经理除了以上的素质之外,还需要更综合的能力,能够更好的为整个产品在市场上的结果负责,这些合作,谈判,运营,数据等的能力不在此文范围之内。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本文看下来似乎没有提到创新,而产品经理似乎被不少人期待这创造性解决问题,甚至像乔布斯一样创造需求引领大众,这并不是说我不赞同创新,只是在我的实际工作经验中,不但发现真正的创新很难,且几乎没有方法论供人模仿学习,而且最重要的是:有时了解并尊重用户习惯比一味追求创新和更新产品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