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的真实需求

所谓需求:就是“我想要什么”,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了解一个人的需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问他:“你想要什么?”。你也许会告诉我:“我想要大把钞票,豪宅豪车,美食美人”,我问了10个人,10个人都告诉我相同的答案,而你或许其实现在正烦恼肥胖问题,正沉浸在失恋的悲伤之中,正困扰于绘画水平久久没有进展,正害怕无法躲避突如其来的灾难,但你却并不打算告诉我:“我想要瘦下来,我想要他回到我身边来,我想要画出好看的画,我想要安全的度过一生”。首先,我们认识到,“需求”作为一种表达,存在与实质偏差甚至相悖的可能。无数的例子也说明,人对自己以为的想要什么其实并不清楚,对实际更能解决自己问题,使自己变好的重点并不了解。其次,我们认为,“需求”作为一种结果,表达了人对问题希望得到解决之后状态的渴望,基于表述者自成体系的一套原因与结果,问题与方案,至于这套主观的愿望体系是否合理,自它存在以来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第三方的客观验证一刻没有来,就一刻不得相信。
基于以上两者,“需求”本身的真伪就是第一个需要被我们解决的问题。

如何辨别需求的真伪?
拆分这一步,所谓“需求的真伪”包括三个方面:
1. 是否存在逻辑上的错误?2. 是否基于正确的知识?3. 是否解决用户最本质的问题?
在辨别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发生。

具体来说:
1. 仅靠逻辑推演来完成,严格遵循基本演绎法,根据因推出果,由“果”来验证用户自己提出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如果匹配,则用户需求可以进一步了解,如果不匹配,则需要用户重新给出需求,或重新给出需求原因,由我们来做下一步的问题解决方案。该步骤基于对用户提供信息最表层的形式化提取,排除掉用户的表达偏差甚至错误,用最短时间对需求信息作出第一层的反应,定位和过滤,毋需深入内容,背景和细节。要知道,用户常常直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甚至完全不提问题本身是什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如果象征着1到100的100个点的话,他不会做拆分,而是把给你的信息直接到了100只一个点,省略了之前的99个点。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点都有自己的意义,我们依靠清晰严谨的分析研究和创造来解决问题,在最终走到100这个点的时候,已经走过99个点,于是这之前就缺乏了大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听到用户的“需求”时,我们只能相信一个合理的认识:即该用户也许有麻烦了。而不是:该用户需要一辆汽车了。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也许有问题需要解决了,而不是相信他的愿望实际是什么。
回到逻辑推演,这一步完成后,要么直接反证了用户的需求错误,需求停止。要么用户不断修正需求到逻辑正确,重新提出需求,我们来进入下一步来解决。

2. 该步骤发生在逻辑正确基础之上,第一步完成之后,该需求所需的知识背景就浮出水面,触达我们的大脑。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清楚可能性以及限制。这一步骤也许持续时间较长,取决于需求所牵涉的领域自己有多少了解以及自己学习“新领域”知识的能力。当然这里的“学习”并不一定指完全掌握,能满足所需是在此情景下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因此而对该知识领域产生兴趣,或因个人其他原因决定投入更多时间来了解和探索的情况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同时,如果严格区分的话,虽说“学习”新知识也不该在该文讨论范围内,但事实上,除了一小部分不思进取,或固步自封,或无力突破现状的情况,对大部分处于依然快速变动的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职业人员来说,应对新情况,理解新现象,了解新知识已是家常便饭,能快速“学习”新知识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

3.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验证了用户需求逻辑和基于知识的合理性,接下来我们就需要知道用户所想要的是否真的解决他的问题。在这一步,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就很重要,我们要开始关注本质和细节,综合第二步得到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将问题具象化,开始把人的感性需求,主观感受等因素考虑入内,有时甚至需要时刻牢记人的普遍本性。因为众所周知却又遮遮掩掩的贪婪和虚荣已经不断推动了人类使用工具的进程以及商业世界的运转,由此而来的一个个隐秘抉择如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一样决定着一个人的需要诉求,包括产品使用体验,功能需求,问题痛点。
了解背景后,有一个将问题抽象化的过程,再与用户的诉求,也就是解决方案进行对比,能否解决常常会一目了然。